原标题:春暖湖北,10000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
千龙网北京4月22日讯(记者刘美君)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1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连续实施的第62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华鲟子二代放流以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
至此,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3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8000余尾。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实现了‘中青幼’结合,包括2009年至2019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其中有出生于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华鲟。”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姜伟博士表示“这有助于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调整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等。”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起,每年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从未间断。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三峡集团仍坚持做好中华鲟保护和放流准备,于湖北复工复产初期,联合宜昌市人民政府第一时间举办放流活动。“作为中央企业,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义。”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放流活动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法国电力集团(ED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组织和单位的支持。此外,在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及华中分部的配合支持下,三峡集团通过优化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下泄流量,确保放流活动安全平稳进行。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持续衰退,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与技术攻关,三峡集团掌握了目前最为完善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的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为中华鲟种群的复壮奠定了基础,对补充野生中华鲟种群资源、保证中华鲟物种可持续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放归长江后,三峡集团将借助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监测系统开展声呐追踪,这套系统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
据了解,在完成此次放流中华鲟的追踪监测后,三峡集团将于今年年内,首次探索性开展放流中华鲟的海洋生活史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华鲟的野外生存状态。
“多年来,三峡集团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新时代大国重器建设中全面落实生态环保硬核措施,在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保护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助力实现集团公司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体现央企担当和情怀。”三峡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琳说。
在开发金沙江上已建在建的四座世界级水电站的过程中,三峡集团设立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持续开展种群建设、技术攻关和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工作。目前已掌握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累计放流约208万尾。2018年12月,三峡集团参与建设的金沙江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成后将作为鱼类栖息地保护生态试验场,发挥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保护作用。
此外,为最大限度发挥长江水库群生态功能,三峡集团连续多年开展长江干流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2019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宜昌江段四大家鱼繁殖规模约30亿粒,是2011年首次实施生态调度期间,四大家鱼繁殖规模的50倍左右,有效促进了长江渔业资源恢复。
与此同时,三峡集团始终坚持已建和在建水电站库区珍稀植物研究保护工作,设立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已迁地保护长江珍稀特有植物1000余种,繁育约15万株。
另据了解,今年,中华鲟放流活动严格遵守宜昌市疫情防控有关要求,不组织现场仪式,不邀请志愿者和市民参与,精细策划、严密部署,避免人员聚集,在确保“零”风险的前提下,完成各项放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