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网红新地标来了?中信证券45亿修楼,超一季度净利润多一点
又有券商要修楼了!5月7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关于中信金融中心项目工程建设的议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项目工程造价不超过人民币45.34亿元,由中信证券与全资子公司金石泽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担。
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45亿造价绝对不低!但对中信证券而言,似乎也不算贵——一季度中信证券净利润达到40.76亿元,用一个季度净利润多一点的钱来修一整栋楼似乎并不过分。此外,一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信证券光是母公司的自有账面货币资金就达到496亿元,修个楼绝对不差钱。
其次,是这次这个中信金融中心的项目,终于又双叒叕有进展了。2016年5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有券商借钱也要买地盖楼广发中信争建“地标”》的文章。其中提到,2014年,中信证券与金石泽信共同拍下了一块价格为35.49亿元的土地,并在2015年8月取得了土地使用权证,这块地的用途就是建设“中信金融中心”。2015年中信证券年报显示,当年年底“中信金融中心”被计入在建工程1.48亿元。
同时,据深圳商报2014年9月27日的报道,“投资90亿元”的中信金融中心开工建设,成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开建的第一幢摩天楼,将致力于打造成“深圳湾一号地标性建筑”。项目用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300米,总工期4~5年。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5年时间内中信金融中心进展缓慢。在中信证券2019年年报中,中信金融中心年初在建工程账面价值2.38亿元,年末时还减少了约300万元,只剩下2.35亿元。不过,即使是现在,从中信证券公告的45亿元造价预算来看,并未超过当时所报道的“90亿元”投资。
又有券商要修楼了!5月7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关于中信金融中心项目工程建设的议案》,同意中信金融中心项目工程造价不超过人民币45.34亿元,由中信证券与全资子公司金石泽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6:4的比例承担。
中信证券表示,将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依法办理项目投资建设所涉及的相关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开展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的公开招标工作、签署项目相关合同、办理监管审批手续等。
延伸阅读:
一场券商合并传言引发的股市遐想
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的多项政策红利,证券板块基本面向好,短期扰动不改长期走强,行业整合大趋势势不可挡,未来几年券业有望掀起并购浪潮。
两家中字头券商“合并”传闻的刺激下,券商板块异动拉升。虽然相关公司盘后发文澄清,仍引发行业持续“遐想”。
金融对外开放提速,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并购”是打造航母级券商、做大做强头部券商的一条捷径。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的多项政策红利,证券板块基本面向好,短期扰动不改长期走强,行业整合大趋势势不可挡,未来几年券业有望掀起并购浪潮。
并购传言激活板块
近日,有市场传言,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这两家券商及其主要股东中信集团和中央汇金等,正就两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传言发酵之后,券商板块出现异动,A股37只券商股全线飘红。上述两家券商股价涨幅较大,中信建投盘中触及涨停。截至4月14日收盘,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涨幅分别为4.22%和8.88%。
不过,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均在盘后发布澄清公告称,截至目前,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关于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对于券商来说,通过并购做大做强,是再熟悉不过的发展路径。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信证券就趁行业低谷先后收购了万通证券和金通证券。2013年7月31日,中信证券完成了对里昂证券的收购。2018年底,为拿下华南地区的市场,中信证券又宣布收购广州证券(后更名为“中信证券华南股份有限公司”),交易历时近一年,获证监会通过。
可见,对于中信证券而言,“合并”早有先例,作为券商行业龙头,也有着不菲的收购实力。因此,虽然合并传闻遭到两家公司否认,但未来可能产生的行业“并购”浪潮备受市场期待。
天风证券认为,从长期来看,整合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证券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小券商可依托牌照红利维持生存,未来随着行业新进入者增多,竞争加剧将不可避免,行业并购重组案例将持续增多。
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传闻真假不重要,监管打造航母级券商、支持证券行业做大做强的决心是坚决的。”华西证券研究所所长魏涛表示。
近年来直接融资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对承担直接融资任务的证券业发展重视程度随之提升。
2019年11月29日,证监会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3353号提案时表示,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支持各类国有资本通过认购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次级债等方式注资证券公司,推动证券行业做大做强。
魏涛表示,过去10年,证券行业发展速度不低,未来10年,有望获得进一步高速发展。
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证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尚有较大距离。从证券业营业收入占GDP比重来看,低谷期我国证券业营收占GDP比重不到0.3%,即使是行业高峰的2015年,行业营收占GDP比重也仅为0.8%,而作为发达市场的典型代表美国证券行业营收占GDP的比重近1.6%。
从证券业总资产占国家总资产的比重来看,经过多年的鼓励增资与杠杆提升,我国证券业总资产占国家总资产的比重上升到0.5%左右(2015年占比近0.6%),而美国证券行业总资产占国家总资产的比重在2017年仍高达1.2%(金融危机前行业杠杆更高)。
抗衡外资“鲶鱼”捷径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和水平持续提升,外资‘鲶鱼’接踵而至,内资券商无论是从资本实力还是业务规模等方面,均与外资券商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与之抗衡,国内需要崛起一批综合实力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龙头券商,进一步做大做强。”某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证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实现自我发展迫在眉睫。4月1日起,我国取消对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比之前公布的时间表提前了8个月。
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同时宣布,摩根士丹利对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持股比例将从49%升至51%,高盛集团对高盛高华证券的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高盛还表示,寻求尽早实现对合资券商100%的所有权。至此,我国已有5家外资股东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
“如何朝时间要速度,或许并购整合是一条捷径。目前,国内券商同质化程度较高;监管对龙头券商扶持力度较大,打造航母级券商早在计划之内;资本市场政策红利获益程度最高的基本也是头部券商,种种因素叠加之下,行业格局有望洗牌,新一轮并购浪潮或会展开,整合趋势势不可挡。”上述分析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