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28省份财报:仅西藏正增长

2020-05-09 14: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一季度28省份财报:强省中浙江最“亮眼”,二季度降幅可能收窄

截至5月8日,从官方披露数据来看,一季度有28个省份财政收入负增长,目前仅西藏正增长,河北、新疆尚未披露具体财政数据。

疫情短期冲击下,一季度我国GDP下降6.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3%。相应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季度财政收入录得负增长。即便是前2个月表现亮眼的浙江省,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5.1%,降幅为东部省份最小。

3月以来,随着我国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宏观经济指标改善明显。财政收入形势与经济密切相关,长远来看,财政收入降幅有望收窄,并逐渐恢复正增长。

省域层面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地级市财政收入多数为负增长,不少基层政府多措并举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各级财政部门均在想办法重点力保“基层运转”,中央预留更多资金给地方,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市县转移支付,地方加大盘活存量资产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在一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二季度可能收窄的态势下,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下调年度预算。不过,由于中央明确要提高赤字率、增加专项债规模,还将推出抗疫特别国债等,后续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可能加大,地方也在观望并期待这部分政策的落地。

东部大省相对亮眼

整体来看,财政收入的降幅,大于GDP的降幅。比如,经济、财政第一大省广东,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4%。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但财政收入下降了23.3%。

分区域来看,东部大省的财政相对亮眼,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经济贡献,前2个月财政收入实现难得的正增长,但综合一季度来看,疫情拖累下财政收入下降了5.1%。

浙江一季度GDP下降5.6%,稍逊于江苏,在东部大省中表现较好。其中,浙江的三产增加值抗跌性较强,一季度仅下降1.5%,与广东相当,好于江苏、山东、上海、北京。

具体而言,浙江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7%,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2%,这些行业有效地抵消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拖累。

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线上课堂等数字经济加快崛起,平台经济发达的浙江获益颇多,1-2月浙江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3.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同比增长了311.3%。

部分中西部省份财政收入降幅比较低,比如广西、云南、湖南等省份,降幅低于6%。这些省份近年GDP增速居于全国前列,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像广西一季度GDP下降3.3%,地方财政收入下降2.8%。但广西主要靠非税收入带动,其一季度税收收入下降了20.7%。

云南则与浙江类似,由于前2个月财政收入形势较好,一季度财政收入仅下降5.3%。其中,企业所得税上涨了17.7%,得益于上年四季度企业盈利较好,企业所得税集中在今年1月份入库。

部分省份财政收入降幅超过20%,包括湖北、海南、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

像重庆一季度GDP下降6.5%,经济形势好于全国平均。但重庆工业拖累明显,规模以上工业降幅达到10.6%。市场活跃度下降、减税降费、非税收入负增长等综合作用下,重庆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3.2%。

不过,重庆的经济在加快恢复,近期其落地了一些重大的汽车产业项目,2020年重庆的铁路投资、新基建投资等也将提速。

二季度降幅可能收窄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GDP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口径不同,一个是不变价,一个是现价。财政收入与经济活跃度相关,疫情下经济活动放缓,收入出现负增长。3月以来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的恢复会滞后于经济;疫情期间,主动减免税费等政策,也使得财政收入降幅要更大一些。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月以来地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一些重大基建项目投资体量很大,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但这些项目的财政贡献度很有限,这也造成了经济在加快恢复,但财政收入降幅较大的局面。

展望二季度,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

虽然一季度数据比较“亮眼”,但云南省财政厅已经发出预警:由于企业所得税申报周期的原因,今年一季度疫情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影响,预计在4月份显现。

东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一季度企业所得税在4月进行申报,4月是企业所得税的入库大月,这部分影响会集中体现在4月。3月经济虽然在加快恢复,但传导到税款上还有一定时间差,4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可能会扩大。受海外疫情影响,外贸企业比较困难,上半年财政增收压力比较大,紧平衡的状况会持续。

部分地级市也预计,未来财政收入降幅会趋缓,但增收压力比较大。比如亳州市财政局表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经济社会活动逐步恢复,全市财政收入也将随之增长。但是考虑到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叠加去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减收因素,预计后期全市财政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多措并举保基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县级政府国库资金亮红灯了。

“财政库款监测显示,部分市县库款资金足够‘三保’支出,但实

际上‘三保’面临问题。因为地方支出项目很多,包括国企退休人员养老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已经承诺的政策等,这些支出计划没法拖延,库款资金虽然还有,但是可能会挤占‘三保’资金”,东部某国家级开发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直言,现在税收收入已经是负增长,外贸企业也面临订单流失,财政整体比较困难。不同层级财政间调度资金本是常态,该负责人也感受到上级财政的紧张:他们向地级市政府申请调度资金,最终未能争取到任何新增资金。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中央明确提出“六保”的概念,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近期,多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重要

农产品

(

7.940

,

-0.04

,

-0.50%

)稳供保价工作,切实抓好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大力支持重要骨干支柱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颠覆性风险的底线。

早在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提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地方资金留用比例。

王振宇表示,地方刚性支出越来越多,财政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季度疫情对财政收入冲击很大,“三保”等开支没出现问题,一方面在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加大了资金调度;另一方面在于调整支出结构,目前除了还债付息、公共卫生防疫、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是正增长,教育、科技、文化等很多都是负增长。

特别国债如何发力

疫情对财政短期冲击较大,部分地方已经在考虑调整年度预算目标。但是中央政策如何输血,也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市场机构对于提高2020年赤字率相对有共识,部分认为可以提高到3.5%左右,专项债规模可扩张至3万亿左右,但对于特别国债的规模,以及如何使用争议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财政当前面临的资金紧张,应该主要通过提高赤字率,来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地方专项债主要用于有收益的项目投资。特别国债是有专门用途的,作用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对应中央级大项目,用于投资;二是用于疫后恢复,比如通过担保、财政贴息等金融化的方式,来放大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

市场也有不同的看法。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消除疫情影响,使用方式可以比较开放,可以用于投资、补贴消费,也可以用于缓解地方财力紧张。但是力度要足够大,因为“六稳”“六保”归根到底要稳预期,通过较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来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特别国债的预算规模可以考虑达到5万亿,分次发行,央行扩表,零利率购买。实际执行下来,可以小于5万亿元,但基于当前市场悲观情绪蔓延,预算规模可以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