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
从港城大道到唐,经过稷山村,可以看到一座座红墙绿瓦的中大特色建筑拔地而起,反映出唐海岸线上的碧海蓝天和人文气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一基本建成的建筑群正逐步成为珠海引人注目的新地标。
在CUHK珠海校区的33个建设项目中,有13个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记者吴昌福摄
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到目前为止,33个建设项目中有13个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8个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校园面积已达到52万平方米,比2015年校园建筑面积增加约1.5倍。经过大量的“增量”建设,珠海校区迎来了“走向一流、追求卓越”的发展新时代。
“秦天计划”科研平台建成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基础设施项目是珠海市政府和中山大学共同推进的项目,旨在帮助中山大学实现“双一流”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滨海校园。
记者在现场看到,“秦天计划”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包括洞穴实验室、山路和测距站(简称“秦天中央洞穴、道路和平台”)以及综合科研大楼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在海拔398米的山顶上,记者看到这里的激光测距站已经初具规模并投入使用。“正是在这个测距站,我们成功地测量了月球表面五组反射镜的回波信号,测量了中国最精确的地月距离,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迄今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测量所有五面镜子的国家。”中山大学秦天中心的工程师韩希达告诉记者。
珠海校区成功完成几个基础设施项目
据了解,从2017年10月开始的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卫戍楼、第四学院楼、多学科跨平台楼、第三学院楼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两年多。土木工程学院的驻军大楼也将于今年年底开工。
在校园中轴线以南的地区,将为物理学、天文学、核科学和新学院建造教学和研究场所。其中,第二大学综合大楼和实验室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开工,第一大学综合大楼也将于今年年底开工。
据报道,中大珠海校区还将在银湖景观湖畔建设一个可容纳500人的音乐厅,以提高校园内学生素质和文化教育的配套设施水平。为了解决校园图书馆建筑面积不足的问题,将在教学楼北侧和宿舍区附近新建一座图书馆。在校园内的翰林山山顶建设以深空、深海、深海等重点开发学科为中心的综合性博物馆。
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预计将在5年内从目前的1万名学生增长到2万名学生。为确保师资匹配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增强珠海校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1068套人才公寓也在紧张建设中,将于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此外,各种配套项目和设施也在同步推进,包括运动场、综合服务中心、门诊大楼、变压器和配电室、校园道路和景观湖改造项目等。
代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发展方向的需要,有助于学校建设“两级”校园。这将为珠海校区成为一流办学水平、享誉国际的现代化滨海校区,继承中山大学的办学传统,优化学校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空、深海、深海”主题群布局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校园发展方向的需要,帮助学校建设了“双一流”校园,为珠海校区建设成为教育水平一流、国际声誉广泛的现代化滨海校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继承了中山大学的办学传统,优化了学校的学科布局,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
据了解,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自2000年9月正式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区”办学模式的主体之一。按照“全面、研究型、开放”的发展模式,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它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规划了“深空、深海、深海”的主题群。重点建设秦天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海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海洋综合科研实习船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它聚集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珠海校区已形成文科、医务人员全面发展、特色突出的学科布局,将共同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5月,珠海校区共有18个系。“十三五”以来,珠海校区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服务的科研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珠海校区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等15项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省部级各类重点科研项目3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