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7月23日:等待奥运会开幕的“森林体育场”是流行病时代的一个注脚
——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设计师隈研吾访谈
记者王子江、郭丹
7月24日晚,隈研吾本可以坐在他设计的东京新国家体育馆里,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享受他生命中的辉煌时刻。然而,疫情已经席卷全球,崭新的体育场已被暂时遗忘。
隈研吾并不太失望。下个月他就66岁了。他总是提倡人、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共处,似乎能够自然地看待这一切。
“事实上,将奥运会推迟一年可以使体育场周围的植被生长得更好。他们每天都在成长,这对整个体育场都有好处。”他在演播室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
在设计体育场时,隈研吾和他的团队采用了“森林体育场”的概念,并充分整合了明治神宫外花园的树木。该建筑的外墙结构由天然杉木制成,屋顶也由落叶松建造,体育场周围种植了47000株植物,使体育场成为明治神宫公园的延续。
Kengo kuma的家和工作室位于体育场附近。每天早上他去上班的时候,都会经过体育馆,看着它从一幅画变成一座真正的建筑,就像看着他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
“施工期间,我经常呆在施工现场,每周都要检查施工细节和建筑材料样品。”
奥运会延期后,日本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政府提倡每个人在家工作。然而,隈研吾仍然每天不到7点就去办公室看设计图纸,并参加一些在线会议。疫情的爆发和奥运会的延期是世界上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但隈研吾非常冷静。
“没有人能预测病毒将来会发生什么。体育场已经建成,其主题是自然与环境,这就足够了。”
东京奥组委主席森喜朗表示,如果明年奥运会能如期举行,那将是人类庆祝战胜疫情的“胜利”,但隈研吾认为,“胜利”应该有“新的内涵”。
“我们应该学会与病毒共存。”他说:“由于气候变化,许多新病毒将袭击我们,我们需要与它们共存。因此,这一胜利代表着和平共处,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年后,隈研吾对奥运会开幕式的细节一无所知。开幕式的几位导演是他的好朋友,但他们都守口如瓶。他希望开幕式“平静、自然、祥和”,因为只有这样的开幕式才能“符合后疫情时代的氛围”。
从某种角度来看,献给2020年奥运会的作品应该是隈研吾职业生涯的顶峰,但他似乎站在顶峰,突然转身,看透了世界的繁荣,并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你不会明白,56年前被东京奥运会点燃的他,会以如此平淡的态度回到东京参加奥运会。
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10岁的隈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国家Yoyogi体育馆观看了奥运会。他对体育馆的独特设计感到震惊,这是他的前任肯兹葛覃的作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形状,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
“我真的很震惊,这里太美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建筑都不一样。”那天,我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翻新后的国家约吉体育馆将在本届奥运会上举行手球比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制成的高楼逐渐被隈研吾放弃,他以前开始怀念东京。
“后来我开始对混凝土建筑感到失望。我更喜欢住在木屋里,更喜欢安静的街道。我想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回到东京。”
隈研吾说,新的国家体育馆将成为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转折点。20世纪是钢筋混凝土的世纪,摩天大楼等巨型建筑只能用这种材料建造。然而,在21世纪,“环境是整个世界的主题。”这也是他希望利用奥运会传递的信号。
“人们不必住在混凝土盒子里。21世纪的建筑师需要处理好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新的国家舞台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概念。”
他说,肺炎在COVID-19的流行也将使这一想法更加深入人心。在流行之前,人们想在办公楼里工作,这是一种源于美国的企业文化。但是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可以在家里、公园、酒店大堂甚至咖啡厅工作,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工作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种新的办公文化来设计城市,而流行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隈研吾喜欢阅读中国和日本历史,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国家竞技场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建于公元607年的奈良贺雨吉五塔。
“五塔的设计理念来自中国。事实上,许多日本佛教寺庙都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设计的。五层塔的设计非常环保,国家体育馆的通风设计就是指五层塔。”隈研吾说,传统观念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难题,但建筑师不能陷入怀旧情绪,现代建筑应该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隈研吾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也有很多:长城脚下的竹楼、北京的茶室、前门外的四合院改造工程、成都的智美术馆、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馆等。他的团队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办公室,他在疫情爆发前刚从中国回到日本。
他认为北京的传统四合院最适合他的设计理念,因为它贴近自然。至于鸟巢和水立方,他说他喜欢它们“富有挑战性的设计”。当然,他最喜欢的中国建筑是长城:“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为它是在不破坏周围地形的情况下沿着地形建造的,而长城是环保建筑的代表。”
最后,记者问,如果将来中国还有其他城市举办奥运会,他想看什么样的奥运场馆。隈研吾说:“我希望它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启发,但它看起来很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