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万人的命运转折点——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扶贫密码

2020-07-27 17:47 来源:新华社

银川,7月27日:23万人的命运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的扶贫密码

记者王乐妍、何晨阳、何琪

22年前,这是一份难以接近的“白皮书”。风吹着石头,天空中没有鸟;如今,这里是一幅安居乐业的图画,有数千英里美丽的绿色和贫瘠的荒地,一切都是新的。

自1998年以来,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西海固地区一部分难以摆脱贫困的人,纷纷迁往相对平坦、渴望新生活的宁夏吴中红寺堡。随着23万多人的陆续迁入,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

从超过30%的贫困率到今天的0.76%;从被视为宁夏扶贫的硬骨头,今年3月将退出贫困县序列;从我搬进来的时候,我只有一个铁锅和破旧的被褥,现在我开着车,住在新房子里.移民的日子翻天覆地,新家日新月异。

从苦涩的荒原到幸福的绿洲,这片土地沧桑的奥秘是什么?

生命,在汗水中发芽

红寺堡年平均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降水量只有一、二百毫米,水资源匮乏。在一级泵站的帮助下,奔流的黄河水被抬高了300多米,流到荒地,旱地变成了稻田。然而,水田已经成为习惯于旱地的移民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一次面对灌溉地,我既高兴又难过。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解释,我们知道春天种水田和耕地容易风干,种子发芽不好。”红寺堡区大河镇开元村村民余万喜(音译)表示,如果不是每年都有一轮轮的农业技术培训,他永远也不会梦想靠务农致富。

万宇在西海固的家乡时,喜欢养羊卖粮,邻居们说他“心绪不宁”。然而,由于家乡的交通状况不佳,他已经多年没有改善了。我听说红寺堡移民发展了,于是万喜报名成为第一批移民。搬迁的那天,父亲从村口折了一根柳枝递给他:“娃娃,你去种这根柳枝,树活了,人也能活;如果树活不了,你就回来。”

如今,柔弱的柳枝长成参天大树,于是万喜在地上“种植”汽车和建筑物。

幸福生活的“甜蜜”取决于收入。

刘泉乡刘泉村的村民赵晓梅因为丈夫生病不能做重活。“在我的家乡,依靠几亩薄地,我只能用我所有的力气填饱肚子。当你来到这里,道路是好的,水是好的。只要你多受点苦,生活就会很甜蜜。”赵小妹说:

除了她自己的3亩玉米地,她一年可以在别人的地里忙碌9个月。2月,她在枸杞地里做杂工,3月和4月修剪藤蔓,6月开始采摘枸杞,7月和8月采摘黄花菜,9月左右采集葡萄,10月和11月采集萝卜.“不闲着”的赵小妹,去年年底终于摆脱了贫困。

赵晓梅的收入增长反映了红寺堡的产业选择逻辑。“昌美”白萝卜6000多亩,枸杞5.6万亩,黄花菜8.02万亩,酿酒葡萄近10万亩.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在非高峰期用人的行业,努力使村民全年无所事事。

“目前,我们90%以上的持卡人都有增加收入的行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移民初期的不足500元增加到去年底的9825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超过40%。”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表示,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是战胜贫困的重要支撑。

命运,被改写在书中

“1999年6月,在我13岁的时候,我在我的高中辍学了

幸福生活的“厚度”取决于对教育的重视。

作为一个移民区,红寺堡有许多贫困学生。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学习,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和社会的救助措施:高中、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本科等阶段建立学困生卡,以及不建立学困生卡的两个以上家庭,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资助;对贫困严重的玛曲生态移民区,筹集专项资金,免除幼儿园教育费用,补助儿童生活费用.不仅如此,2017年红寺堡还率先在宁夏设立了教育扶贫基金,每年筹集不少于1000万元,为贫困学生提供正常的资助。

在每一个接受过改变命运教育的农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群优秀的农村教师。但是为什么农村学校要留住好老师呢?用治疗,用关心。

根据学校与城市的距离和困难程度,核定农村教师补贴。最近的人均每月可享受260元补贴,最远的可享受860元;每年,45岁以上的教师都要接受免费体检.强烈的倾斜政策使教师们扎下了根。依托扎根农村的名师,红寺堡区一、二次高考在线率多年来位居西海固九县之首;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在吴中名列前茅。

入学率的提高是对更多农村儿童命运的改写,是贫困家庭的“重生”。

村民马忠莲(音)住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洪川村,地面整洁干净,有时尚的水晶灯和新沙发,充满都市气息。

"这些都是去年大学毕业后用工资的大妓女。"一天没看书的马忠莲害羞地说,她骂女儿放学后做作业,而不是喂牛。现在,“困难时期已经结束”。

“洪川村的大学生不仅是全村拾荒的基础,也是全村兴旺发达的保证。”洪川村第一书记杨虎表示,洪川村有4900多名常住居民,近四年有150名大学生毕业,目前有210人在大学学习。

红川村只是红寺堡区众多村庄中的一个。“教育扶贫不仅扭转了贫困学生的个人命运,也是堵塞贫困根源的一项关键措施。”红寺堡区区长谭表示,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长期”战略。

幸福在“内心的平静”中成长

红寺堡没有“原住民”,当地居民全部来自西海固县,如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靖远县,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14个民族。几乎每个地方行政村都有来自不同县和地区的移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红寺堡区洪雅村曾是著名的“上访村”。"当我第一次搬到这里时,一些村民在有矛盾的时候打他们的脚。"洪雅村的干部任建举说,当你问村民他们来自哪里时,他不会说红寺堡人,而是西吉人、伦德人等。因为缺乏情感积累。

幸福生活的“温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力度。

红寺堡区克服财政压力,整合各类资金2400多万元,在全区64个行政村高标准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细化了管理规划。过去,打麻将的人打篮球,嘴里骂着唱秦腔.如今,在淡季,广场舞、唱秦腔和篮球比赛已经成为乡村的“标准”。

在红崖村,乡亲们越来越近:村民们自发成立的“红袖章”巡逻队发现,何文华的牛棚着火了,挽救了这个家庭致富的希望;村民杨俊成遭遇了交通事故,村民们自发捐赠了100多万英镑

“过去,有些村民担心村干部不公平。现在,更加公开透明的村务处理模式增强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新庄集乡人大主任索金印说,同心同德是振兴农村的保证。

这种内心的平静是我的家乡。现在,当有人问“你是哪里人?”,越来越多的村民会自豪地说:红寺堡人!

有人说,曾经住在西海固的红寺堡人,因为没有摆脱贫困的希望而搬出去,能够摆脱贫困,这是一个奇迹。然而,红寺堡人说,黄河是一面镜子,罗山可以证明:奇迹是奋斗的别称。没有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滋养,没有23万多干部群众踏上留在印度的石头继续奋斗,荒野怎么会有奇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