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3日问题:批准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北京继续建设世界一流的商业环境
记者关桂峰
北京不断优化经营环境,两年内推出三个版本的改革方案,共出台395项改革措施,为北京各市场主体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北京将在政府服务和市场准入壁垒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继续营造世界级的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的关键领域已经进入“1”时代
记者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北京在企业启动、政府服务、建筑许可等重要的商业环境领域已经进入“1”时代,商业环境的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改革得到加强。
针对业务环节多、时间长、运行时间长等问题,北京市建立了“电子窗口沟通”平台,利用大数据打开部门信息孤岛,实现网上“一个窗口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采集发票、采集就业信息等登记项目,并将业务启动环节从7个减少到1个,处理时间从24天缩短到1天。
得益于“市场主体登记和通知承诺制度”,疫情期间,通州区某公司负责人赵燕在网上提交材料申请许可。“营业执照才办了五天,现在已经是第二批了。”赵燕说道。
北京推进政务服务“一门一跑”,推动54个市级部门996项政务服务进入服务大厅,市级进入率达到90%;加快实施“一网管理”,推动市、区两级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推出100多项“手持管理”事项。
建筑许可证领域的许多审批项目曾经令企业头疼。如今,企业建设项目可以直接进入“多规整合”、“多审整合”、“多审整合”和“多审整合”的高效审批模式。北京还提高了房地产登记的效率,将房地产登记环节从4个减少到1个,并将处理时间从9天减少到1天。
服务做“加法”
“我们种了一个花园,最近天气很热。为了使幼苗顺利生长,急需接通电源解决灌溉问题。”北京圣罗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丁爱民说,在线报告安装完成后,第二天大兴供电公司派人到现场完成了电表的安装和连接,整个过程一分钱也没花。
“减”表示批准,“加”表示服务。在疫情下,北京主动走访企业,发送“服务包”。通州区新设立重点项目专项服务班,由专人协助企业办理业务、项目申报和物资调拨,重点企业配备“服务管家”。
前不久,通州区一家企业的经理杨女士需要办理一系列变更手续,但公司提交的审批材料中缺少变更药品生产地址的批准文件。通州区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企业迫切需要恢复工作和生产,启动了政府服务的“招工荒”制度,企业先完成生产审批,再供应物资,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北京第一贷款服务中心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为民营企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截至6月底,已批准贷款461笔,贷款金额18.72亿元。北京还成立了企业贷款展期受理中心。符合条件的企业只要提前一个月提交贷款展期申请材料,即可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7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特别报告。作为世界银行评估中国商业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在企业启动、房地产登记和建筑许可证办理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
北京将优化经营环境作为实施“六个稳定”和“六个保证”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纠正不合理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私人投资领域,支持私营企业参与电力、电信和铁路等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改革,不得为进入私营企业设置额外条件;试点“参考系统”和“许可证联合办公室”;对于跨部门和跨层次的政府服务,建立了业务协调机制,推出了200套“做好一件事”.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打造世界级的商业环境高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