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8月11日:内蒙古河套:一双灵巧的手,一双针和一团毛线,为贫困家庭创造了“汕头经济”
记者李运平
目前,位于河套灌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刚刚完成小麦的收割工作,许多已经办了卡的贫困家庭妇女利用农闲季节,迅速完成了技能型扶贫作坊的海外编织订单,即使在家也能增加收入。
记者走访了乌兰托克镇新乐村,发现一些贫困妇女在用织针交换编织技术和刺绣。村民王彩霞(音译)说:“我们最近收到了一份扶贫车间的外国刺绣订单,要求在8月底发货。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保证质量、数量和时间。”
王彩霞告诉记者,由于丈夫的疾病和其他原因,她的家庭很贫困。2016年,她被认定为贫困家庭。虽然她已经稳步摆脱贫困,但她仍然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致富。她说:“我们村在2019年7月成立了一个方便的扶贫车间,通过培训和示范,引导贫困妇女完成编织订单,主要是编织帽子、围兜、毛毯等产品,年净收入三四千元。”
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能创造财富。新乐村党支部书记郭表示,全村动用14万元项目资金,用巧手创办扶贫作坊,用企业订单增加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的收入。在做好针织培训的同时,订单制作企业将原材料分发给妇女,并按件计酬。贫困家庭可以自由地将时间花在“家庭式”的生产和加工上,从而实现在家种田和赚钱。
临河区白脑堡镇永庆村乌兰图克镇新乐村等针对贫困妇女劳动技能低下的问题,将技能型扶贫车间培训班直接延伸到群体和家庭,开展订单式培训,使贫困妇女能够从事简单、快捷、灵活的手工编织行业,从而达到“短期见效、长期增收、稳定扶贫”的目标。
记者在永清村的扶贫车间看到,一些妇女在忙着剪羊毛,一些妇女在签订单,一些妇女在向老师学习编织。永清村扶贫干部侯娜表示,技能型扶贫车间的生产模式是来料加工、分散作业、弹性工作时间、无限制的工作场所,妇女可以兼职增加收入,同时不遗漏家务和农活。这家“没有围墙的工厂”受到女性的欢迎。
集中培训、现场演示、电话讲解、网络指导.各种形式的训练很容易理解,女性很快就开始编织。当场下订单的针织企业负责人张春华说:“现在我在村里下订单,大家都赶着去接工作,订单很快就会发出去。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练习,编织的效率和质量越来越高,每个人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据临河区妇联发展部部长高介绍,2019年3月以来,临河区8个贫困村成立了技能扶贫工作室,安置就业妇女386人,带动75户贫困户拥有档案和身份证,实现年均增收3000至5000元,成为妇女脱贫致富的助推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