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21日:北京警方用新系统为涉案物业管理设立了“清账”
涉案财物的提取、保管、流通和处置一直是公安部门面临的“大问题”。在查案过程中,“人往往重于物”,“案往往重于物”,因此涉及到物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规范、效率低下的问题。涉案财产的毁损、灭失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司法公信力。
记者近日了解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公安局深入贯彻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近日成立了“北京市公安局物业管理中心”,并加快建设区级物业管理中心,以协调和规范整体物业管理工作。据报道,年底前,市区两级物业管理中心建设完成率将达到70%。在机制、模式、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体系,对涉及的物业管理建立了“清账”。
日前,记者前往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北京市公安局物业管理中心。今年6月,这里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已经完成,这里涉及保管的财产都打上了RFID标签,提取、保管、流通、处置的全过程都纳入了信息管理。
对于办案民警来说,“流程再造”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和效率。丰台区公安局民警马表示,过去在调查过程中,涉案物品转移频繁,耗费大量人力。“比如涉及的物品就是几万页的小广告。移交检察院时,应对照物品清单清点,退回时应重新清点。”马说,还有其他物证在早期保管中混淆不清,导致交接错误,最终影响到质证环节。
在涉案物业管理中心,记者还看到了一个“认证台”,可以在不离开中心的情况下实现涉案物业的远程认证,既保证了涉案物业的绝对安全,又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本案涉及的物业管理实现了‘实物清静,手续过户’和‘差异化管理,实物支付’。”北京市公安局法工委物业管理支队民警宋建杰表示,在这种模式下,办案人员可以“少跑腿”,减少过去流转中的复杂环节,实现贵重物品和少量特殊物品的专业保管。
据北京市公安局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所涉及的物业管理新体系的运行,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了包括《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实施细则》在内的13项制度规定。同时,突出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涉案物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素质能力。专项培训达到2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