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电 今年以来,许多新股已经密集发行。数据显示,今年已有309只新股上市。但在过去,作为无风险的机构套利,新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出现新股破发等。也促使发行人调整发行价格和策略,a股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不断完善。
打新收益逐步缩水
10月27日,上交所主板迎来厦门银行上市,投资者开始在网上购买日月明、科祥股票。风统计显示,根据网上发行日期,截至10月23日,今年沪深两市共有318家企业完成线上线下发行,共募集资金4070.59亿元,其中SMIC、京沪高铁、龙鱼、CICC等已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新股的密集发行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股市场新股供给的不断增长,新增收益也在萎缩。10月23日,科技创新板新股东莱科技上市,发行价15.22元,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24.71倍。上市首日,该股收盘上涨123.39%,收于34元,最高涨到38.47元。但10月26日,即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该股收盘下跌18.29%,盘中最低价格跌至27.58元。
来自东方的技术的情况不是这样。10月20日上市的北苑集团在上市第一天就开板了。该公司发行价为10.17元,上市首日收盘上涨38.74%,收于14.11元。然后继续下跌,截止10月26日,已经跌至11.57元。按照上市首日平均成交价14.07元计算,中国第一签盈利金额为3900元。对于投资者来说,新中标后欢迎几个字板的时间似乎还很遥远。
就2020年上市后的新股表现而言,Wind统计显示,今年上市的309只新股中(不包括特色层和重新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26.04%。上述新股中,注册制下包括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在内的新股有155只,上市前5个交易日没有涨停板。从上市第一天的表现来看,以上155只新股是高度两极化的。数据显示,首日155只新股平均涨幅为207.62%,其中44只新股首日涨幅不到100%,最低的是瑞联新材料,首日涨幅仅为11.84%;最高的是康泰医疗,首日涨幅1061.42%。
同时,随着新股的不断上市,新股的破发也越来越普遍。风统计显示,截至10月23日收盘,今年上市的309只新股中,凯赛生物、瑞联新材料、时空科技三只股票均处于破发状态,收盘价分别比发行价下跌28.6%、10.1%和0.5%。此外,杰夫环保、铁科轨道等15只股票收盘价格较发行价上涨不到10%,均有突破风险。
市场化定价机制促新股审慎定价
新收益的下降和新股改的出现,促使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新股询价和确定发行人新股发行价格时更加谨慎。以科技创新板为例,Wind统计显示,泰坦科技、阿拉丁、克谦生物等一系列新股。最近完成线上和线下发行的,市盈率比业界低很多。其中,泰坦科技市盈率48.81倍,行业市盈率131.69倍;阿拉丁市盈率30.79倍,行业市盈率127.61倍;克谦生物的市盈率是26.23倍,行业的市盈率是56.33倍。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的实施,注册制下IPO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IPO上市后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会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产生约束,促使其进行审慎定价。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记者,今年新股密集发行和二级市场疲软影响了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目前注册制下的IPO采用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部分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IPO价格相对较高,导致新收益持续下滑。他指出,新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新收益的减少、破发的出现都会对新股定价产生负面影响,促使参与询价的机构在报价时更加谨慎。同时,收益的减少导致投资者对新开发的热情下降,也会促使发行人更加谨慎定价,降低发行价格。“这就是市场化定价机制带来的监管作用。”他说。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日前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要辩证看待注册制新股发行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他指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担心新股供应的增加会转移股市的资金。从这次改革来看,注册制企业的发行上市效率明显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一方面,注册制度带来了更多的生活水源,尤其是“硬技术”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有更多的上市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优质技术企业只能选择海外上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做好上市公司入口的同时,畅通退出渠道,实现优胜劣汰。自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改革产生以来,出现了更多的突破和定价中心回归等积极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这一良性循环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