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湖北省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旱作谷子

2020-12-08 16:26 来源:新华社

武汉12月8日电(记者李长征玉佩)7日,记者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省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发现已取得初步成果,该遗址出土了33枚距今约5600年至5300年的碳化小米颗粒。植物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测量确认的最早的谷子遗存,也是北方旱作农业传入长江中游的最早证据。

从2015年开始,为了配合湖北荆门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展开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与此同时,植物考古学家从屈家岭遗址的遗迹和文化层中收集了392袋土壤样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的油子岭文化时期到战国晚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植物考古博士姚玲表示,通过植物考古常用的浮选方法,发现了一批碳化植物种子,其中33粒被鉴定为碳化小米颗粒。通过碳测年和定量统计分析,考古学家认为它大约在5600到5300年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云冰表示,屈家岭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现场浮选获得的大量农作物种子,许多红烧土渣中发现的稻壳痕迹,出土的大量酒器和陶杯,都是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稳定的证据。

目前,先秦时期的农业研究普遍认为“五谷”是指水稻、谷子、谷子、小麦和大豆。结合近期对湖北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何澄遗址和济南城址的植物考古研究,考古学家认为,最晚在东周时期,该地区已经出现了“五谷皆全”的农业种植形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