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鼓槌落下时,空气似乎要爆炸了。数百人披着白羊肚巾,系着红带,敲鼓跳跃,鼓声轰鸣,红绫飞舞,黄土摇摆,气势磅礴.
几千年来,安塞腰鼓一直在黄土地上翱翔。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文化中心,当地出土了一幅宋代腰鼓画像砖。只见腰鼓一手拿着鼓槌,一手背着鼓槌,双脚跳起,仿佛在敲腰鼓。据研究,安塞腰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古称“塞北之钥”。据传说,安塞驻守的士兵把腰鼓当成了和刀、弓、箭一样重要的作战工具,用来传递信息,击鼓呐喊助威,庆祝胜利。腰鼓逐渐从军队传播到民间。在安塞,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鼓队,每个家庭都有鼓手。
"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致力于研究安塞腰鼓的当地学者张信德说:“过去安塞山沟深,自然条件差。地方越硬,歌越多,技术越高。人们用有力的腰鼓来表达拒绝接受贫穷和战胜贫穷的愿望和意志。再加上小鼓的基因,形成了安塞腰鼓和马奔腾的潮流。”
正是这种原始的生命力,让陈凯歌在1984年拍摄《黄土地》到安塞的电影时选择了腰鼓。随着电影的上映,150名鼓手在山脊上击鼓的画面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从此,安塞腰鼓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0岁的刘是安塞腰鼓的省级传承人,被当地人称为“安塞腰鼓总教练”。8岁跟父亲学打鼓,15岁加入文艺宣传队。他一路敲鼓到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国庆70周年的舞台,走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街头。
随着安塞腰鼓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传承的队伍中。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尹说:“我们建立了传承人电子档案和15个学习中心,还让安塞腰鼓进入全区中小学体育课,从娃娃身上继承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好学,难打好."刘说,安塞腰鼓表演讲究“六力”:摇头晃脑,摇槌,蛮力踢腿,猛力转身,虎力跳跃,全身发力。目的是让观众看起来很刺激,听起来很加油。
2018年5月,安塞区白坪街冯家营村村民周志战登上冯家营村“千鼓大舞台”,成为专业鼓手。冯家营村有周志赞等246名专业鼓手,以酣畅淋漓的鼓乐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2019年,“千人大鼓大舞台”接待游客46万人,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家庭平均收入增加约7000元。
“对于土生土长的安塞人来说,腰鼓不仅是我们从小接触和传承的文化,也是很多人增加收入、致富的手段。”周志战说着,拿起鼓槌就打。
这鼓声从几千年前的古战场传到新世纪;这舞步从黄土高原的山麓跳向世界舞台;这种精神从腰部鼓手的脸上蔓延到每一个观众的心中。(结束)